看来,想和新冠说再见还真不容易
· 本文来源:亚当斯密经济学(刘胜军微财经出品)
文/刘胜军,于上海浦东
01
在大流行病期间,获得客观的真相并不容易:一些国家的政府为掩盖问题或推卸责任而“故意遗漏”,一些人则因为自行痊愈而未被统计在内。
1918~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,夺去了2500万~4000万人生命,堪称人类历史上最致命传染病之一,约5亿人感染,占当时世界17亿人口的29%;致死率高达2.5%-5%。
一个值得警醒的历史细节是:
“西班牙大流感”并不是从西班牙爆发;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了此病,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。当时,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(1914-1918)结束,各国都在“努力制造好消息”,西班牙“十分诚实”的爆出本国爆发了流感,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。在西班牙,他们将其称为“法国型流行性感冒”。
由此看来,“甩锅”、“掩盖”有悠久的历史传统。
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证实了这一点:
各国公布人数的新冠死亡人数累计约540万,但实际人数高达1490万。
为什么会出入这么大呢?你懂的。
02
世卫组织的最新报告对中国尤其重要,因为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慎重评估“放开的真正风险”。
要理解5月5日“政治局常委会:毫不动摇坚持“动态清零”总方针”,以下一组数字值得我们认真看待:
美国全国广播公司(NBC)称,截至5月4日,美国累计新冠肺炎死亡已突破100万例,相当于美国第10大城市——加州圣何塞(San Jose)人口全部蒸发。
统计偏差:美国疾控中心(CDC)4月26日报告称,美国已有约58%的人口(1.9亿)具有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的抗体,远高于8100万确诊的官方数字。
旁观者偏差:对于未遭遇悲剧的人而言,100万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,但正如那句话所言,“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”,对遭遇新冠生命悲剧的家庭而言,其沉痛是数字难以衡量的损失。
20万新冠孤儿: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统计显示,截至2022年4月初,美国有19.7万18岁以下未成年人,因新冠疫情失去双亲中的至少一位;接近25万儿童因新冠疫情,失去主要或次要监护人。《大西洋月刊》数据显示,美国拉丁裔、非洲裔和原住民儿童因新冠疫情,成为孤儿的可能性分别是美国白人儿童的1.8倍、2.4倍和4.5倍。
长新冠患者:美国有1300万未成年人感染新冠病毒,其中50万人不幸成为“长新冠患者”,不得不忍受新冠肺炎后遗症折磨(疲倦嗜睡、容易发烧,还有不少人会有头痛、呼吸困难以及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)。
4月27日,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事务的委员基里亚基德斯表示,欧盟已有30%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,如果加上未报告的感染者,欧盟国家内可能有3亿人感染,相当于欧盟总人口的60%至80%。
这些数据告诉我们:新冠的实际成本比很多人想象得要高得多。
诚然,在美国100万死者中,超过70万属于65岁及以上的老人。然而,众生平等,我们难道可以认为“老人的命不是命吗”?(奥密克戎不是上帝赐予的完美减毒毒株,而是对老年人的残酷淘汰)
03
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那句话显然被断章取义了:
4月26日福奇在新闻节目中说,美国“已走出了大流行阶段”。
4月27日福奇做出了澄清:“我想澄清一件事,我当时应该说新冠大流行爆发的阶段(the acute component of the pandemic phase)已经过去。这造成了一些误解。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,从病例增幅减速进入更可控和地方病的阶段。但这绝不意味着疫情已结束。”
福奇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“谨慎”:
5月7日,白宫举办了因新冠而中断两年的“白宫记者协会晚宴”,这是一场多达2600人的盛大室内聚餐,拜登、第一夫人、布林肯都出席了。宴会的主角——脱口秀演员特雷弗·诺亚(Trevor Noah)的调侃一语成谶,“我们在这里做什么?你们都没有从烤架晚餐中学到什么吗?(指的是今年4月华府的一次精英会议,数十名与会者事后确诊)。今晚这场盛宴将成为“美国最著名的超级传播者活动”。”果然,国务卿布林肯等多人确诊,确诊的ABC新闻驻华府首席记者Jonathan Karl在晚宴上还与拜登握了手。
事后,福奇说他没参加晚宴是因为“对自己的个人风险进行了个人评估”。
未来依然是不确定:
5月6日,白宫在媒体吹风会上释放了一个“严重预警”:今年秋冬两季美国确诊有可能突破一亿。原因是:多州放宽了防疫措施,已接种的疫苗效力正在衰退,以及病毒变异。
这绝非危言耸听:
一种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毒株的新亚型BA.2.12.1已经在美国快速传播。美国疾控中心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指出,BA.2.12.1比BA.2亚型的传染性高25%左右。在截至4月30日的一周内,这种新亚型导致的新增病例占全美新增病例总数的36.5%。这一比例较一周前的26.6%和两周前的16.7%有明显增加。
南非的新冠病例在过去两周急剧上升,其中BA.4和BA.5这两种相对较新的亚变体占所有新冠病例60%。BA.4已在15 个国家和美国10个州报告,而BA.5已在13个国家和美国5个州被发现。一些科学家怀疑BA.4和BA.5的R0甚至可能达到了15。
可见,我们必须“敬畏病毒”:抱最好的期望、做最坏的打算。
奥密克戎被证明是一个“大师级玩家”,可以逃避先前感染产生的抗体,接种过疫苗者也可能出现突破性感染。非洲卫生研究所病毒学家Alex Sigal说:
我们得出的结论是,奥密克戎本身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疫苗,仅仅因为你被感染了,并不意味着你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很大的保护。
在狡猾的新冠面前,没有完美的选择,只有艰难的平衡。中佛罗里达大学流行病学家Taj Azarian说:
我们正处于大流行疲劳和自满的阶段。
因此,我们必须认识到:
欧美国家的“躺平”,不是精明的战略,而是无奈的放弃。
在得出“新冠不再危险”的明确科学结论之前,“动态清零”依然不失为保守但明智的选择。
04
从国情数据上看,中国有必要采取“谨慎为上”的策略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,中国大约有49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尚未接种疫苗,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患有基础疾病。
诚然,面对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,中国动态清零战略对经济的压力正在加大,尤其是:1)疫情防控对中小微企业生存能力的冲击;2)疫情对消费的冲击;3)疫情对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冲击。
“两害相较取其轻”,当前的挑战不在于“动态清零”目标本身,而在于两个实施中的难点:
“动态清零”实施中如何避免简单化和一刀切,最小化对民众生活、就医等公民权利的影响;
“动态清零”实施中如何“高效统筹”疫情防控这个“硬指标”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“软指标”。
还是那句话,“动态清零”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,没有完美的选择,只有艰难的平衡:
新冠病毒无疑会让一些患者丧命;
新冠防治的“次生灾害”(就医难、生活保障)同样可能一些人意外丧命;
封控一时的痛苦可以忍耐,但长时间封控导致的经济压力也会让一些人失去生活的希望。
因此,坚持“动态清零”,也是以时间换空间。“动态清零”创造的“弥足宝贵时间窗口”,应该用于“疫苗补短板”,为今后创造更大的选择空间。
05
近日,台湾地区走向与新冠共存中的乱象,也提醒我们“共存并不容易”。台湾力图在“清零”和“共存”之间找到中间地带——“类共存”:
台湾新增确诊病例从4月14日不足千例,到4月28日突破万例,用时约两周,到突破2万例只用了5天,到突破3万例只是两日。
医生出身的台北市长柯文哲断言,台湾确诊数已不准确,“进入黑暗时期”。
医疗资源挤兑:由于急症室爆满,新北市一名6个月大男婴发烧到全身发抖,送院后拖延一小时才获救治,父母眼睁睁看着小儿断气;一名80岁老妇,因腹痛连去3间医院,都因人多无法就诊,结果惨死家中……
台湾的长者疫苗接种率高过香港,截至今年3月,当地65至74岁长者第一剂疫苗接种率为86.6%,第二剂为82.5%,第三剂为64.9%;75岁以上民众第一剂接种率为75.6%,第二剂为69.8%,第三剂为51.4%,但相比新加坡及韩国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高达95%以上,仍有很大差距。
06
近日张文宏等人在《柳叶刀》发文提供了重要数据:
截至5月4日,上海累计有60万例新冠病毒感染者,其中54.7万例为无症状感染者,累计死亡503例。病毒基因组属于奥密克戎BA.2.2。
上海2500万人口,老年人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较低——在580万60岁以上的人群中,接种疫苗的比例为62%,而只有38%接种了疫苗加强针。在503例新冠死亡病例中,只有25名患者接种了至少一剂新冠疫苗。死亡患者的疫苗接种率仅为4.97%。
香港第五波疫情119万新冠病例中有9115例死亡(粗病死率为0.76%),而60岁以上人群(该年龄段19.3%未接种疫苗)粗病死率则为2.70%。一个重要对比:新西兰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2%没有接种疫苗,结果其粗病死率仅0.07%。
结论再清楚不过。正如张文宏等人所指出的:
下一个挑战将是如何加强卫生工作者和公众的沟通,使民众克服对疫苗的“疫苗犹豫”(vaccine hesitancy),让所有人、特别是老年人和脆弱人群都能获得疫苗接种服务。
通过疫苗构筑强大的第二道防线,为“战疫”提供更宽广的战略纵深地带,进而赢得更多“战略主动性”,应成为当前的关键任务。
- END -
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~
刘胜军
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
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
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
著有《下一个十年》
▼ 应聘、演讲邀请、商务合作 ▼
请添加微信:tina711
(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、机构、职位、目的)
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